首页

搜索 繁体

北宋穿越指南 第672节(1 / 3)

数日之后,朱国祥就收到一封奇怪的奏疏。

在户部做小官的胡寅,请求外放做州府官学教授。而且请求三年一调任,哪个州府都可以,他要去全国各地传播物理学。

朱国祥立即派人召见,同时还把儿子喊来。

等待之时,父子俩闲聊。

朱国祥问道:“这个胡寅,在历史上有名吗?”

朱铭说道:“胡家三兄弟都是大儒,这个胡寅是老大。最有名的当属老三胡宏,湖湘学派的创始人。明末的王夫之,就是遥继湖湘学派道统。这一派,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北伐,宣扬大复仇理论。号召改革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在学术上,主张正心穷理,倡导学以致用的务实之风。还主张天理和人欲,应该是同体并存的,他们从人性的角度去阐述人欲。”

朱铭说着就笑起来:“他们的口号是‘体用合一’,跟我那个‘道用论’其实是一回事儿。”

朱国祥感慨道:“古代儒生的思想,还是百花齐放的啊,不似我以前所想的那样都迂腐不堪。难道是明代以后,被程朱理学给束缚了?”

朱铭说道:“程朱理学不过是统治者的工具,就连程朱理学自身也被曲解篡改。它跟具体的社会环境有关,明代初年遭逢乱世、经济衰败、人烟稀少,而且元朝的粗放式统治让道德崩坏、人心难聚。这种时候,就必须统一思想、加强管控。”

“等发展到弘治、正德、嘉靖的时候,社会经济已经恢复了,生产力也有长足提升。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环境,必然追求思想上的进步,以达到思想道德与当前社会的契合。所以明代中期,五花八门的思想又开始出现。”

“宋朝和明朝的儒学革新,其实都是这个路子。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时候,就求新求变,因为有新的阶层兴起。遭遇外敌、社会衰败时,又偏向于务实。清朝属于例外,朝廷管得太严,直至清末才压不住社会思潮。”

父子俩单独聊天的时候,习惯把旁人都支开。

太监、宫女和起居郎们,渐渐也养成了习惯,只要皇帝和太子碰面,这些人都自动走到几十步外。

随侍太监突然站在殿门口,朱国祥说道:“都进来吧。”

太监和起居郎相继进入,接着又把胡寅带进来。

胡寅端正作揖:“臣胡寅,拜见官家,拜见太子!”

朱国祥微笑道:“且坐。”

朱铭问道:“怎么京官不当,却要去州府官学做教授?”

胡寅回答:“物理、数学、天文之书,虽然已在全国各地刊发,但目前还只能在省府和个别富裕州府买到。且极度缺乏老师,学生只能买书自学。臣愿往偏僻州府,三年换一个地方,以尽快传播物理学之道统。”

“大善!”朱铭赞道。

胡寅又说:“下一次科举,物理、数学、天文题目,臣以为还是不能出得太艰深。只考些皮毛即可,否则大量学子难以适应。想要全国举子都精通此学,至少要二十年以上,历次科举考题可逐年增加难度。”

朱国祥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官阶给伱升三级,你可自己选一个偏远州府。”

既然胡寅选择到全国各地做校长,那么朱国祥也不吝啬,直接给他升官阶和涨工资。

第687章 秦桧爱种菜

挑来选去,胡寅挑中了江陵府。

一来那里文脉不振,确实需要名师执教;

二来那里有些底蕴,生源质量不会太差;

三来那里数省通衢,有利于物理学传播。

京官不做跑去地方当校长,如此决定着实让人惊讶。

“胡家真是好算计啊,”秦桧感慨道,“那胡寅本就只是个小官,上疏请求外放州府做教授,既能讨好官家与太子,又不会有阿谀逢迎之嫌,甚至还能得到朝野的一致赞誉!”

同父异母的哥哥秦梓,这段时间刚好回京述职,此刻也咋舌道:“连升三级,若是放在太平年月,少说也得熬个七八年。官职虽然降了,官阶升起来怎么也划算。”

秦桧说道:“还是得揣摩圣意方可。”

“三郎你学农学得怎样?”秦梓问道。

秦桧感慨说:“愚弟做官兢兢业业,还要经常帮助同僚办事。虽是抽空去学农事,却哪里又有那般工夫?只是专学了种菜而已。”

秦梓得意道:“我却已把数学、物理掌握大半。”

秦桧点头道:“跟算账有关的公务,用起数学来确实得心应手。物理我也大致看了一些,惯性、摩擦、重力、杠杆、折射……我对此类学问还是有所了解的。只可惜,实在找不到什么机会,在官家与太子面前表现出来。”

“听说三郎去年,跟翟相起了龃龉,”秦梓担忧道,“赣国公这次告老归乡,翟相可是顺势做了首相啊。”

秦桧叹息:“我又何尝不忧虑呢?”

秦桧为了讨好皇帝与太子,几乎是公开背刺自己的座师兼伯乐翟汝文。

虽然没有造成啥恶果,但这导致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