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鸡肉和猪肉的香气。
不过她们家也能吃肉,姜鹿溪将家里的蛋白肉给拿了出来,然后放在水里泡了泡,这蛋白肉说是肉,其实只是一种豆制品,有点像是豆皮或者腐竹。
是用大豆通过加热和挤压做成的东西。
为什么明明是大豆做成的东西,却被称为了蛋白肉。
那是因为在那个吃不起肉的年代,安城人就把这个当成了肉。
她又拿了些白菜和青椒,然后跟泡好的蛋白肉放在一起炒成了一道菜。
菜炒好后,她又将馒头给热了热,锅底则是换成了用米做的米汤。
奶奶的牙口已经没那么好了,姜鹿溪就将没有焦的给了奶奶,然后将带焦的馒头拿过来自己吃了,馒头已经没剩几个了,她下午要做的事情就是蒸馒头和扒豆秸,厨房里烧锅的豆秸也没多少了,也需要给奶奶多扒一些,留给她做饭。
中午吃过饭后,姜鹿溪将碗和锅刷了刷,然后去了不远处的小卖部。
“杨奶奶。”到了小卖部后,姜鹿溪喊道。
“是小溪啊,你要买点什么?”小卖部里的杨奶奶问道。
“杨奶奶,我要一袋发面用的酵母,然后再来一包洋火。”姜鹿溪道。
蒸馒头的话得先用酵母发面,她们家没酵母了,得买一袋酵母,而洋火她们家虽然还有一盒,但那盒里已经用了大半,没剩几根了,也得再买一包。
所谓的洋火,就是火柴。
只是因为这东西是西方的洋人制造的,所以在他们这里被称为洋火,除此之外,像自行车被称之为洋车子,以前没有灯泡时能用到的煤油灯被称之为洋油灯,以及铁锹称之为洋锹,这些都因为是西方的洋人发明的,所以在他们这里都会加个洋字的。
最开始时程船的父母因为没文化,不知道这些东西都跟洋人有关,看这些东西都这么叫,就给程船起了个程洋船的名字。
当长大后程船知道这个含义后没把他给气死,那时候村里的孩子都嘲笑他是洋人家的孩子,因此程船就把洋字去掉,给自己起了个程船的名字。
早些年间程行还能听到村子里有人说他爸是洋人家的孩子,叫他洋船这个名字,自从后面程行的父亲在外面混的越来越好后,就再也没有人这样叫过了。
第95章 又碰了一次自己的手
“小溪,要不要用打火机,这里有打火机,洋火用着不方便,要不我给你拿个打火机吧,能用挺久的。”小卖部里的杨奶奶说道。
“不用了杨奶奶。”姜鹿溪摇了摇头,道:“奶奶不会用打火机,只会用洋火。”
以前父母还在的时候,父亲给奶奶留过两个打火机,但是她用了一辈子洋火,根本没用过打火机,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打出来火,也就没再用过了。
“那行,我去给你拿一包洋火。”李奶奶从身后的柜子里给她拿了一包用纸包起来的洋火,然后连带着一袋酵母,全都递给了姜鹿溪。
“杨奶奶,多少钱?”姜鹿溪问道。
“值不了几个钱,小溪你拿回去用吧,不用给钱。”杨奶奶笑道。
姜鹿溪家里的情况她又不是不知道,杨奶奶怎么可能会要她的钱。
“不行的,要给的。”姜鹿溪摇了摇头,她算了算钱,一小袋酵母粉是一块钱,这洋火是两毛钱一盒,一包里面有十盒,就是两块钱。
姜鹿溪掏出三块钱给了小卖部的杨奶奶。
杨奶奶看着姜鹿溪离去的背影叹了口气。
她在平湖干了十几年的小卖部,平湖上的孩子基本上都在她这里买过零食,也都赊过账,但姜鹿溪没有来她这里买过一次零食,她每次来这里都是隔了很久才会来,来的时候也都是买一些盐买一些味精洋火这些生活上的用品。
别说孩子了,平湖上的许多大人在她这里都有赊账不给钱的,一些家里太过贫困的,他们家孩子来这里来东西买零食,杨奶奶都会不收或者少收一点。
虽然记账本子上记着镇上许多人欠的钱赊的账,但杨奶奶也都没有去要过,都欠的赊的不多,要是欠的时间久了,杨奶奶也就当做没有发生过给销账了。
但唯独姜鹿溪除外,自己每次都想不收她的钱,但她每次都会给。
没有赊过一次账,也没有欠过她这小卖部一分钱。
姜鹿溪回到家后,拿出盆,往里面倒入面粉和用温水化开的酵母粉,然后开始了和面,对于从小就开始做饭和面的姜鹿溪来说,手净面净盆净这和面的三大要素,是最基本的东西。
等把面和成面团之后,姜鹿溪把面团放在案板上,然后盖上布,让它发酵。
面发酵需要两三个小时,姜鹿溪则利用面团发酵的时候,去洗了洗手,然后拿着厨房里的筐去外面扒豆秸,姜鹿溪扒了十几左右次,总算是把锅炉后面放柴火的地方给填满了,这些豆秸,是足够奶奶烧十天左右的了。
这边扒完豆秸,姜鹿溪又趁着天亮去给团团圆圆准备了一些水和食物,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