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料的谋反了……”
李白震惊:“我居然做了叛贼的幕僚!”
“李白满腔的报国热情,从未曾施展过。好不容易有一个永王多次上门邀请,他怎么可能拒绝,毕竟这可能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而且永王是李隆基封到江淮的节度使,李白怎么知道他想要争夺皇位。”
“李亨赢了,所以他可以将其他兄弟都当作叛逆,李白就是被殃及的池鱼。”
【刘晏历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使、铸钱使和盐铁使等官职,继续第五琦未竟的事业,改革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评论区
“刘晏接过了第五琦未竟的事业,并将其推向高峰!”
“他既坚持了原先的官营原则,又在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方面作了调整。刘晏制定的制度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切断盐商和盐户的关系,由官府专卖,然后现场转卖给盐商,准其自由出售。”
“毕竟只有保证盐商能够获利,才会有人愿意按照朝廷的制度售卖官盐。”
“他还在重要地区设置盐仓,常积盐两万石,除卖给商人外,担负平抑盐价的作用,商人不至,则减价出卖。这些措施改善了民众的食盐供应,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市场手段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既调动了私商贩盐的积极性,也让官营盐业的赚利倍增。”
“在漕运改革中,刘宴也充分利用背靠国家的优势,提高造船价格,避免因官吏贪污挪用公款而造成资金短缺,从而保证官造遭船的质量。在黄河沿岸屯驻军队,完善了督航与护航的设施。”
“总计每年运粮四十万斛,从扬州出发仅用四十天就到了京城,即便关中遭遇旱涝灾害,物价也不会暴涨。刘宴被代宗赞为:吾之萧何!”
【代宗末年,盐利收入达六百万贯,“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公元780年,德宗建中元年,刘宴遭到宰相杨炎的谗言陷害,被敕自尽,享年六十五岁。】
杨炎露出厌恶之色,仍旧不忘对德宗灌输自己的观念:“刘宴掌国朝经济十八年之久,军粮辎重都在其一人之手,若是他想要做什么,谁能阻止!”
德宗李适:“朕已经按着爱卿的意见,将其贬为忠州刺史,就留下他的性命吧。”
评论区
“杨炎的性格本就锱铢必较,心胸狭隘,不能容人。”
“杨炎做吏部侍郎的时候就与刘宴结下仇怨,元载被刘宴定罪处决,杨炎也被牵连贬官,两人之间仇怨更深。”
“德宗李适登基后,杨炎重回朝堂,成为宰相,掌握大权的他对刘宴除之而后快,进谗言称刘宴曾密谋废黜太子李适,立韩王为嗣。”
“在杨炎的罗织诬陷下,刘宴被处死,举家流放,国人无不为其鸣冤。”
“刘宴掌管国家财政十八年,最后剩下的财物却只有两车书,几斛粮食……”
德宗李适看杨炎的眼光都变了,没想到这居然是一个心胸狭隘,排除异己的小人,朕怎么能用他为相呢!
李适尚未下定决心要不要将刘宴召回,便看到天幕上有人为杨炎说话。
“杨炎与刘晏政见不同,以权谋私,不过倒也不必先入为主的将他当做反派小人,他也为唐朝后期的经济改革做出过重大贡献。”
“只能说性格与能力是不成正比的。”
“……”李适顿时左右为难,到底要不要继续用杨炎,若是自己宠幸奸臣,岂不是变成了昏君!可是杨炎能力出众,为相半载便安稳了朝局,若是无罪遭贬,岂不是会让群臣寒心。
李适很快就不用纠结了,因为比起杨炎,他宠幸的下一个宰相,才是名留青史的奸佞!
【刘晏死后,盐法逐渐走向混乱,官府不断提高盐价,想要以此牟利,甚至达到数斗谷换一斤盐的地步。但天下百姓都不是傻子,官盐既然这么贵,私盐定会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