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论一首诗让好友名留青史!”
“虽然我们至今依旧不知道杜少府的名字……”
杜少府十分感激自己的好友,想着若是好友来到蜀地,定要备好美酒佳肴款待一番。
那些想要名留青史之人立刻前往王府,想要结交王勃,一时间王府门庭若市,但他们却都没有见到王勃。
因为天幕一开始,王勃便被宣召入宫。
高宗、武后:难得能够轻松的看别人的热闹,当然要当着本人的面看!
王勃:尴尬……
第345章 初唐四杰
【从蜀地回来后,王勃参加了吏部科选,他的朋友为他谋了一个虢州参军的职务,他并不开心的赴任了。】
【在此期间,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来向过去的好友寻求帮助,他便将罪犯藏匿了起来。】
【后来风声渐紧,王勃担心自己被牵连,便将曹达杀死一了百了!】
李治看王勃的目光很是复杂,身为朝廷命官,却罔顾律令,知法犯法,这人还真是不适合做官。
【杀人偿命,王勃犯了死罪,被打入大狱。恰好这一年,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王勃才没有被处死。】
【但他的父亲却因为他杀人之事,晚节不保,被贬为交趾县令。交趾在如今的越南,唐朝时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王勃痛呼:“父亲!”
武后:“难道交趾在后世不是华夏国土?”
李治:“就唐末那病病殃殃的样子,南诏都反叛了,交趾更是鞭长莫及。”
【此事对王勃的打击很大,身为孝子,却让父亲因自己而受罪,“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他内心深处的自责时刻在煎熬着自己。】
【王勃出狱后,在家中闲居一年,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但他已经将官场视为洪水猛兽,深知自己不适合为官,没有接受这个官职。】
【公元675年的秋天,他从洛阳出发,沿着运河南下,前往交趾探望父亲。】
【王勃路过南昌的时候,恰逢当地长官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大宴宾客,共襄盛举。王勃名满天下,自然也受邀参加。】
滕王李元婴哈哈大笑:“这不是本王建造的楼阁吗,没想到居然名传后世!”
高宗李治神色复杂,这个小叔叔因为大建亭台楼阁引发民愤,被他贬到江西,没想到还能因为滕王阁留名……
评论区
“滕王李元婴自小受宠,骄纵不法,他到山东就藩后,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引起巨大的民愤!”
“他在山东滕县修建了第一座滕王阁,南昌是他被贬后修建的第二座滕王阁。之后,他调任四川隆州,凭着山高皇帝远,按着皇宫的规格修建了第三座滕王阁,也就是杜甫诗中的阆中滕王阁。”
“李元婴在政治上声名狼藉,却因为滕王阁名传后世,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
李治:万幸,后人的三观还是没问题的!
【宴会上,阎都督假意请来客作文,以作纪念。其他人都知道他的深意,纷纷推辞,只有王勃不知内情,挥笔而书!】
【阎都督很是不悦,拂袖而去,他本想为自己的女婿孟学士扬名,让他提前准备了一篇诗赋,谁知却遇到了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王勃,抢着出风头。】
【阎都督想着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写出一篇好文,便端坐帐后,让小厮传递消息,等着看王勃的笑话。】
阎伯屿:看来予要变成了笑话……
天幕上同步出现了《滕王阁序》的文章。
【王勃开篇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满不在意的说:不过是老生常谈。王勃接着写“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沉吟良久,无法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