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他们想说却说不出的话……
【这首诗中没有写出来的东西远比写出来的更加丰富,诗人没有美化现实,如实的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诗人的爱憎是如此的强烈,倾向性也十分鲜明,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更是深表同情。】
……
【离开石壕村,杜甫来到了潼关,此时长安已经收复,潼关也回到了朝廷的手中,诗人才能从这里通行。】
【诗人看到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潼关吏》”】
【诗人想到三年前,潼关失守,十分关心这里的防备,便问道“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潼关的守将对此充满信心,要诗人下马仔细看看,“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再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啊!】
【杜甫见此地士气昂扬,很是感慨,因为他并没有忘记“前车之鉴”——三年前,就是在这里,杨国忠怂恿皇帝命哥舒翰出兵,致使哥舒翰带领的三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葬身鱼腹。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肃宗的朝廷也有一个“杨国忠”,那便是擅权秉政的大太监李辅国。】
【最后,诗人殷殷嘱托这里的守将:“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第365章 诗圣杜甫
【百姓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杜甫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唐朝的统治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给百姓,根本不顾百姓死活!】
李隆基、李亨面颊抽搐,第一次被人这样直白的当面斥骂,这种屈辱的感觉他们能记一辈子!
封建社会的百姓都感同身受,一无所知的时候,他们能够忍受这些无理的盘剥,一旦他们觉醒过来,便是统治者们焦头烂额了……
【不过,在平叛这一点上,百姓和唐王朝还是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的。】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了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的高压政策,又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当时的百姓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还是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
【如果说三吏是从官吏的角度反应朝廷的政策,那么三别便是从百姓的角度,描述他们的心理变化。】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别》中,杜甫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妇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要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洞房花烛之夜,却也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丈夫就要赶赴战场,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
【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诗中新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安史之乱中,广大中原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迁移。而此时,大唐的边境就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的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