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儿恶卧踏里裂。”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但“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因为雨水打湿了被褥,才会觉得那么冷。】
【诗人从眼前摇摇欲坠的茅草屋想到了这个残破不堪的国家,自从安史之乱以后,诗人就再没有安稳的睡过。“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在苦难中,定会迸发出激情与火热的希望!杜甫无比期盼着雨过天晴,无比期盼着战乱平息,像自己一样的平民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诗人从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全国的百姓,将自己的苦难升华为崇高的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文一切的伏笔都是为了这一句。】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白居易:“沉郁顿挫不外如是!”
李世民:“朕终于明白他为何被称为诗圣了,如此忧国忧民,舍己为人之人,配的上这个圣字!”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诗人的茅屋,实际上表现得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别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便是通过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的心灵!】
与杜甫同一时代的很多百姓,都想要见一见这位大诗人,见一见这位始终在为平民百姓说话的人。
居住在浣花草堂的杜甫也收到了周围村民的礼物,虽然不算贵重,却也表达了他们的歉意。
那些“南村群童”被家人押着来向杜甫道歉,还想要拜到杜甫门下,成为他的弟子。
杜甫:……
第367章 诗圣杜甫
【身居蜀地的杜甫处境艰难,却依旧满怀忧国忧民之心,他想到当年肃宗在灵武即位,收复关中的壮举:“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肃宗借回纥兵马收复两京,安庆绪逃亡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先降后叛,洛阳再次失陷,这都是预料中的事。】
【肃宗整日诚惶诚恐,讨好李辅国,受制于张皇后,致使纲纪败坏,国政混乱,以至于今日的代宗依旧在解决往日遗留的麻烦。】
【杜甫当时是皇帝身边的左拾遗,亲眼目睹了代宗以广平王的身份收复两京的壮举,但如今的代宗却听信程元振的谗言,夺了郭子仪的兵权,致使吐蕃入寇,长安沦陷,百官豕突狼奔,皇帝再次出逃,“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傅介子这样的猛人一雪前耻,只要国家能够中兴,我做不做这个尚书郎都无所谓:“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评论区
“这是讽刺诗吧,杜甫的目的是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路。”
……
【人老了就会想到过去,杜甫再往前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那时还是“开元全盛日。”任何一个小的城池都有上万家人口,“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李隆基:“社会秩序稳定,路无豺虎,没有盗寇,随时可以出远门旅行。社会风气也很好,人们都很友善,关系融洽,国家昌明,政治清明,一派太平祥和之象!”
这正是他们君臣努力的目标啊!
【可惜李隆基疏于政事,大唐盛极而衰,安史之乱后,田地荒芜,物价腾贵,一匹绢布要卖上万贯钱,“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