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96章(2 / 2)

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他来到国子监之后,才发现,因为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了信心,因而放松学业。】

【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士大夫阶层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韩愈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学生李蟠的提问撰写了《师说》一文,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天幕展现出《师说》全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孔子:“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但也不能不求师,耻于为师啊!”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朱熹:“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墨子:“没想到儒家子弟还有人能说出这样中肯的话。”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柳宗元:“魏晋以来,所有人都耻于向老师学习,只有韩退之不顾流俗,不顾嗤笑,招收学生,抗颜而为师,被世人当做狂人……”

【韩愈性情直爽坦率,与人交往,不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对于那些权贵,他反倒不屑一顾,上奏言事更是直言不讳,不在乎会不会得罪皇帝。因此,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区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饿殍遍地。而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在愤怒之下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但李实不仅是皇亲国戚,还深得德宗李适的宠爱。不出所料,韩愈的上书石沉大海,他本人反而遭李实等人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德宗李适:“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呢,德宗晚年一心揽钱,不理国事,朝政早已被奸佞与宦官把持!

第371章 中唐文学

【被贬后的韩愈并没有丧失斗志,他在山阳县勤政爱民,深的当地百姓爱戴。百姓甚至用“韩”字,为自家儿子取名。】

【就在这一年,韩愈唯一的侄子韩老成去世了,韩家传到现在只剩下了他一个男丁,韩愈悲恸之下写下了《祭十二郎文》。】

年轻的韩愈惊呼一声:“我的侄儿!”

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长大,与这个侄子感情深厚,没想到现在他也走到了自己前面。

他要立刻告假,回乡探亲,再看看还没有见过的侄孙湘儿!

【元和元年(806年),宪宗李纯继承皇位,他胸怀大志,虚心纳谏,立志革除弊政,镇压藩镇。他将韩愈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却在两年后,因为批评宫市的弊端,得罪了宦官集团被贬为河南县令。】

【当时,魏、郓、幽、镇四大藩镇各自设立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想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斩断他们与外界的消息,只等天明就公布他们的罪状,留守的官员十分害怕,被吓得停下了行动部署。】

【元和六年(811年),韩愈回到长安。两年后,四十六岁的韩愈依旧在国子学博士的职位上打转,只能教书育人,无法对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韩愈自认自己不缺才干,却屡次遭贬斥,没有伯乐赏识自己,便写下了《进学解》来自喻,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