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骨于郊野,或被镇压,或被驱逐或成为农民的阶下囚……”
“在这场战争中,农民失去的只有枷锁,他们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
四川地主豪强惊骇不已:“他们居然真的做到了!”
他们心底顿生一片凉意,仿佛已经看到了数年后自己的下场。
有的人心生惧意,遣散旁户,搬离蜀地。
有人想要提前下手,杀了自己的旁户,但还不等他们动手,便已经被暴怒的百姓包围了起来……
团结起来的百姓所拥有的力量足以掀翻任何统治!
赵匡胤等封建统治者对天幕鼓动农民起义的行为自然很是不满,但他们根本触及不到天幕,又能拿它怎么办?
赵匡胤苦笑:“还真是祸福两倚啊。”
【赵光义奉行守内虚外政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建崇文院,编纂《太平御览》等书,并大规模扩大科举取士,加强“重文”的风气。从此时开始,宋朝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成为宋朝“祖宗家法”!】
评论区
“赵光义在位期间,共举行科举考试八次。二十年间,几乎完全用新进人才占据了县以上的官职。”
“他不但增加科举录取名额,还对被录取者从优授官,迅速升迁。吕蒙正、张齐贤、赵昌言、寇准、李沆等人都是在赵光义执政期间提拔起来的名臣。”
“两宋三百年文官统治的基础,可以说是赵光义奠定的。”
“大量知识分子被吸收进宋朝统治集团中,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但官僚队伍的膨胀也造成了三冗现象,成为困扰宋朝财政的一大难题。”
赵匡胤:“过犹不及!”
赵光义:“矫枉必须过正!”
赵匡胤:“但你的后人只会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你没有一个汉武帝来改革祖宗家法!”
赵光义:……
王安石:“天幕真知灼见,可是要如何改进呢?”
宋神宗赵顼:“想要改变前朝定下来的制度太难了!”
……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光义罢除了节镇领支郡的制度,州官可以直接奏事朝廷。】
【在中央设置审官院、考课院、审刑院等机构,分割中书门下的部分权力。加强枢密院的权力,将赵匡胤提拔起来的将领驱逐出中枢,枢密院要职都被他的亲信垄断,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
评论区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统治,但也必定会带来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农民负担沉重以及社会尚武之风衰微等消极后果,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祸根。”
“终宋一朝,都没有走出宋太宗立下的制度。”
……
【赵光义将宋太·祖立国的方针、政策发挥到了顶点,把专制主义集权推到了巅峰。但事物的发展总有它自己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便会沿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守内虚外”发展到顶点,就必然是“斥地与敌”。】
赵匡胤不敢置信:“难道还有人将大宋的土地送给外人!”
赵普记性很好,想起了天幕曾提过的王安石变法与后世的党争,立刻提醒官家:“司马光……”
赵匡胤:……还真有这样的傻子!
朱元璋:“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
原本只是一时缓和的政策,却变成了宋朝的立国之法……
赵光义不在意这些评价: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朕已经做到了朕所能做的。
——直到他听说了徽钦二帝……
【赵光义自从在高梁河之战中大腿中了两箭,每年都会复发,御医也无能为力。他到处寻医问药,甚至病急乱投医,相信江湖郎中和和尚道士的话,但箭伤终究未能痊愈。】
【随着年纪的增长,赵光义也面临着继承人的问题,他登基之初拿出了《金匮之盟》证明自己皇位来源的合法性,又先后逼死了赵德昭和赵德芳,贬黜赵廷美到房州,将《金匮之盟》上提及的继承人都清除干净,只剩下了他的亲生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