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上,开弓搭箭往定海军的队列里抛射了好几只箭矢。
当然,这只是演戏罢了。其他的蒙古骑士们,全神贯注地盯着敌阵,试图找出慌乱的迹象。只要看到一点点的慌乱或迟疑,他们就会记住这个位置,然后在最有利的时机,向处于这个位置的敌人发起轮番猛攻。
可他们什么迹象也没有看到。
庞大的军阵里,始终肃然沉稳。旗帜掩映之下,横向每一队,纵向每一列,都看不到慌乱的人。
这是不正常的!
越是整齐划一的军阵里头,某些士卒的慌乱越是显眼。所以有些军队里,有经验的老卒会故意鼓噪着做些动作,藉以掩饰新兵的慌乱。但这座军阵却太整齐,太稳定了,仿佛所有人的军心凝定,如一座不可动摇的山。
这定海军,果然和寻常金军不同!果然不愧是大汗都要重视的强敌!
“继续,我们向左,绕到金军的侧翼去!”拔都儿纵声高喊。
数百名阿勒斤赤应答时吼声如雷,数千铁蹄翻飞。转眼工夫,他们由定海军的前方到左侧,再绕行后方,转至右侧,生生兜了一圈。
战马奔驰一程,一整圈的烟尘徐徐落下,沿途并无厮杀。最先回到原处的几名百夫长却彼此对视,一时无语。几人的眼神里骄狂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吃惊或者肃然。
定海军此番出动的兵马,以步卒为主,步卒的队列比骑兵要严密许多,所以纵然是万人大阵,也并没有占据很大空间。所以蒙古人也就看得清楚,这座军阵由多个大大小小的方阵组成。一个个方阵彼此套叠关联,横亘在草原之上。除了军号鼓点不停响动,方阵的应旗连连摇摆以外,所有的人,乃至他们闪耀寒光的头盔和武器都安然不动。
无论蒙古骑兵奔驰到哪个方向,也无论他们如何抵近、绕远,威吓、诱敌,竟一点也动摇不了定海军将士们的岿然姿态。
第五百四十四章 韧劲(上)
阿勒斤赤们极速奔驰的时候,队伍拖得很长,这会儿又如黑云般聚集到了定海军阵列的前方。他们的马匹因为长途疾驰而喘息着、喷着热气,马上的骑士反而显得安静。
首领环顾左右,部下们多半有些神色茫然。
代表成吉思汗向各部传令的阿儿孩合撒儿从后方匆匆赶到,问道:“敌军怎么样?可攻打么?”
阿勒斤赤的首领身材矮壮,面庞黝黑,这使得旁人不大容易看出他的表情。他盘算了会儿,才沉声道:“大汗说的一点没错,这不是一般的金军,是最难对付的那种!”
“哦?难对付到什么程度?”
“……仿佛野狐岭上的细军!不,他们比细军更强!”
“怎么可能?”阿儿孩合撒儿下意识地嚷道。
阿勒斤赤的首领待要解释,阿儿孩合撒儿却想到了成吉思汗对这个敌人的重视,转而又点了点头:“他们是打败过四王子拖雷,杀死过神箭将军哲别的军队!不好对付。”
与常人想象的大不相同,蒙古军的将士对金军的作战方法,很是熟悉。
大金国自世宗朝开始,就对不断滋扰内地的蒙古草原部落积极应对,采取的策略是挑拨仇杀和主动出击剿灭并举。当时犹自强盛的金军每隔三年遣兵向北剿杀,极于穷荒,所到之处,凡成年男子皆杀,而妇孺尽数掠入中原。
军事行动顺利的那几年,山东、河北的富裕人家,多有买鞑人为小奴婢的,其来源都是朝廷诸军从草原杀掠所得。
这样的战果,很是伸张了金国的国威,但也硬生生培养出一批耳濡目染,见惯了金军厮杀的蒙古战士。
在蒙古人的印象里,金军凡遇敌,必定布围圆阵当锋,再以骑兵为两翼。圆阵不拘大小,兵力庞大时,多个圆阵彼此勾连,组成层层叠叠的长阵;而骑兵则伺机发起包抄和连续的突击。这些骑兵以披重甲、持大刀长矛之精锐在前,号曰硬军,摧锋破阵,无往不利。
当年金军屡次用兵于草原,就连成吉思汗都一度服膺于其军威,担任朝廷所赐的“札兀惕忽里”,也就是诸乣统领之职。
但随着金国内政的颓败,金军也在短短二十年里彻底荒废了。他们的战法依赖于严格的训练,坚忍不拔的斗志,还有自上而下如臂使指的指挥。这些东西存在,金军就始终是那个能够动辄打满一百个回合,更进迭却的强兵;这些东西一旦缺损,金军的军阵固然还能摆得如山如海,其实一触即溃。
到野狐岭之战的时候,数十万金军大都是这样的样子货,只有极少数金军能够保持当年的战斗力。
这样的部队,在数十万大军里头不超百分之一,其中一部分乃是金国皇帝专门拨给金军总帅完颜承裕,紧急调遣到野狐岭助战的侍卫亲军,也就是所谓“细军”。
他们以步卒列坚阵,精骑往来冲杀。其队列在蒙古军数倍兵力的反复包抄、环列攻击之下,犹自如磐石般纹丝不动,让蒙古人付出沉重的代价,以至于气沮。最后是右翼万户木华黎亲自上阵,冒死冲锋,蒙古军这才强行突破敌阵,全歼了这些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