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扼元 第371节(3 / 4)

价都贵了,怎么可能瞒过当朝的宰执?这本来就出于高层的默许!

现在朝堂既然汹汹,就让那些痛斥权臣之人,出面去整顿榷场和海贸。暂时阻断海上的粮食贸易,正符合他们的主张,也正好压制那郭宁的力量。而这种举措又必然引起依靠海贸的诸多人物不满,当下朝堂上狗咬狗,两边俱都疯癫,而我执两用中,进退得宜!

史弥远一下子高兴起来,随即他又考虑,这种事情不能完全交给朝堂上那些言官。言官们嘴上来得,办事不靠谱,得有个精细人具体去奔走,才好把这件事平平稳稳地做到,由此也把朝堂上的风潮安安稳稳送走。

他忽然想到一人,于是敲了敲轿窗。

仆役总管慌忙俯身:“相爷有何吩咐?”

“楚州那边,有个叫贾涉的知县,对榷场和海贸,都很熟悉。前几日边地文书频频发来,说起北面动荡的事,其中有他一份。”

身为当朝独相,却对地方上芝麻绿豆的小官如数家珍,这真是权臣的本事。仆役总管恭声道:“是有此人。他那份文书里还说,要压制北面强臣的膨胀,最好的办法都在粮食上。若由他来操办,可以尽量平稳地压低粮食流出,不至于生出乱子。只不过,要办好这些事,需要三千贯的使费。”

有意思,此人所见,倒是与我相同。

史弥远随口便道:“给他三千贯!让他替我用心盯着!”

第六百二十五章 难处(上)

端午前后,包括周客山所领的南方海商队伍、李云负责的群牧所商业系统、汪世显监管着的山东各处港口,乃至杜时升在山东熟悉的一批商贾,纷纷确认了消息,大宋朝堂将有举措,粮食贸易难以为继。

对此,中都方面很快回复,要各处负责的官员派遣得力部下,到中都专门汇报,统计物资上的缺口。

中都的命令传到南方,难免延误。传令使者抵达密州胶西时,周客山恰好登船离开了榷场,去往章恺的故乡明州庆元府,打算利用当地宗族的力量打探市舶司的动静。

这会儿留守榷场的,是资深的定海军军官赵斌,还有他们周旋海上,陆续集合起的七八艘船只和水手。

海上风霜袭人,赵斌比两年前见老,但举动间的威势强了很多。毕竟他现在不是小小队正,而是海上大商的护卫首领,暗地里领着定海军的钤辖职务,手底下横行海上,杀人无忌的汉子,少说也有七八百人。

当年他们三人以章恺父祖留下的一艘千料船只为起家的资本,到了这时候,光是歇在榷场的,就有五千料的大船两艘、两千料的中型船只四艘。

赵斌领下帅府命令,不敢怠慢,当即从船队和商队下属,挑选了两个比较熟悉物资进出数字的得力纲首,又连夜清点了往年的出入物科簿,最后叫了自家的亲信王二百来,让他带精兵十人,陪同去往中都。

结果到了晚上,两个纲首夤夜来访,小心翼翼地请教赵斌,询问郭元帅性子如何,言语可有什么忌讳。

扭捏半晌,两人又道,毕竟郭元帅自从进了中都,身份就不同于寻常贵人,咱们又是在外招募的部下,初次拜见,哪里言语失礼,就大大不妙了。至于王二百这厮,海上本领扎实的很,嘴上本领却大有问题。由他带人护卫,总觉得迟早会闹出事情。

对此,赵斌只觉啼笑皆非。他自己是在馈军河营地就跟随郭宁的老卒,印象中的郭宁,始终是那个英锐青年,哪怕当上大官了,也并无变化,所以不明白两人担心什么。

但他们对王二百不放心……赵斌仔细想想,觉得不是没有道理。

索性这会儿正是五月头上,季风未起,近海商船倒也罢了,长途的远洋航行乃至杀人越货的季节还没到。赵斌当场拍板,自己亲自出马,陪着两个纲首走一趟。

次日,他选了艘用于沿海的多桨船,带着部下们径放直沽寨。

海上行程用了六日,到直沽寨出示公文,更换了凭由,然后船只由信安海壖入潞水,一路北上。沿途但见大小船只络绎,好几支认旗都是他们熟悉的。而水畔拉纤的纤夫、牵骡马协助腾空货仓,以便越过浅水区的驼队,其成员里头,看得出有许多受监管的降兵,还夹杂着不少蒙古人。

五月份的气候已经开始热了,在日头照耀之下,这些降兵们挥汗如雨,每个人的衣袍都湿透了。在替前头一艘大船卸下多余物资,减少吃水深度的时候,蒙古人的动作居然尤其麻利。

眼见此景,众人不禁感慨。

船只三天后到通州,再转驿站车马,当日抵达中都。赵斌自然沿途指指点点,向伙伴们讲述自家当年在中都战斗的经过。

一行人经丰宜门入城,往瓮城旁边形同巨大堡垒的元帅府交付了文书,转入馆舍。刚放下行李,椅子都没坐热,便有人赶来传令,都元帅召见。

召见的地方,就在都元帅府后院。

一行人绕过两道门户才知道,这后院几乎等同于护卫们日常习武的校场。校场四周,有全副武装的卫士站岗守卫。这些最核心的卫士,几乎都是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