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这条路线,也是贾涉精心盘算过的。沿途所经过的山水寨和壮丁民社,几乎和贾涉都有交情,绝无半路阻截之虞。
为了确保自家安全,他还专门下了苦功夫,练过了马术!
黄昏时分,贾涉一行人涉水踏过黄浦溪,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回到了宝应县。
因为有他这个能干的县令在,县城里的百姓普遍日子过得不错,前两个月增建修复城墙,县衙也没有少给钱。这会儿城北大街两侧,到处弥漫着香气,是百姓们开始做饭,两路两旁的巷道里,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灯火燃起。
贾涉的傔从回到自家熟悉的地盘,精神一下子变得放松。傔从首领不得不提醒部下:“打起精神来!接着还得连夜赶路呢!”
按照贾涉先前的安排,确实是要连夜赶路的。回到县衙后院,还得赶紧搬运钱财物资,有得要辛苦了。
但傔从首领告诫完部下,转头却看到贾涉忽然勒马。
他的脸上露出迷惑神情,举头反复扫视街巷。当一名老者颤颤巍巍经过身旁时,他俯下身去,用当地的土语问道:“老丈今日过得可还安闲?”
老者是认得贾涉的,他闻言仰脸,布满皱纹的脸上堆满了笑意:“安闲,安闲的很。贾老爷,要尝尝我新买的酒糟么?”
“哈哈,不必了。老丈你自去享用。”
贾涉直起身,脸色茫然地喃喃自语:“怎么会安闲?”
傔从们的神情也一下子变得古怪,他们忽然都反应过来……整座宝应县城太安定了,一丁点即将遭逢战乱的紧张感都没有。
贾涉从楚州城奔出的时候,正逢北面军报络绎抵达,不下十数名信使都说金军动用的大队人马,随时可能渡过淮河南下,进而直取楚州。楚州阻淮凭海,是大宋东北方向的第一道门户,此地如果被兵,不是小事,立即就得急报各处军州。
贾涉策马奔走,速度当然比铺兵急脚要快得多,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快过从楚州发出的烽燧信号。而江淮地带的烽燧体系,虽说几度兴废,此时业已重建完成,那是崔与之的政绩之一,贾涉在其中也出过力的。
可是,烽燧信号呢?
宝应县城上下这般安逸,显然根本没有接到烽燧信号。
从楚州到宝应,这么点距离,烽火台不过两座,难道这两座烽火台被人破坏了?不对啊,就算这条传信线路出了问题,淮阴、盐城、盱眙等方向呢?莫非是楚州那里出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烽燧信号居然就没从楚州发出来?
贾涉脑海中猛然冒出许多疑问,以至于半天没能回过神。
他皱着眉头,竭力想要理清楚其中的缘故,同时下意识地抖动缰绳,到了县衙。
知县不在,县衙的大门便是关着的。傔从见贾涉魂不守舍的模样,自家上去叫开了门,引着贾涉催马入内。
进了县衙,贾涉只觉得眼前灯火过于闪亮,顿时从深思中惊动出来。
那么多的大灯巨烛,都不要钱的么?
他抬起左手遮挡眉前,正要呵斥底下人不懂得节约,忽听“咣当”大响,有人在他背后把县衙正门重新合拢了。
在县衙的大堂上,灯烛簇拥之处,有人微笑道:“我就说了,只消楚州前线有一点风吹草动,贾县尊这样的聪明人,必定第一个跑回来收拾金银细软。”
第六百九十四章 南下(下)
贾涉揉了揉眼睛,适应了过于明亮的光线。
县衙里的厅堂廨舍依然是熟悉模样。只不过正厅上原本摆放着的高座和仪仗都被撤去了,换成了两边对坐的椅子和圆桌。因为灯火通明的关系,厅堂上显得喜气洋洋。
如果不是县衙里头的主簿、巡检、教谕等官员一个个脸色惨白地坐着,贾涉几乎以为自己正在衙门招待贵客,而宾主尽欢说笑,一个个酒劲上头,满嘴珍馐吃的开怀。
说到贵客,倒确实是有,有三位。
只不过这贵客并不当自己是客人,而反客为主,坐在了正对着堂下的主位方向。
左边一位是贾涉熟悉的走私商贾周客山。
右边是个身着锦袍的年轻军将,他有座位不坐,一脚踏在椅面上,一手提溜着酒壶,姿态极其无礼,却又带着一股独特的洒脱劲头。
在两人中间的,则是一个身着深青色圆领袍,足踏鹿皮软靴,腰间缠着白玉海东青攫天鹅纹路腰带的年轻贵人。
此时见到贾涉的身影,几个本地的官吏纷纷朝向那年轻贵人,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容:“这位……咳咳……这位老爷,贾县尊已经来了,我们可以走了么?”
年轻人笑道:“莫急,还有用得着你们的地方。”
周客山则起身招呼:“贾县尊,请来落座,这里给你留着座位呢。”
贾涉身旁的几个傔从倒是忠心,他们几乎同时上前半步,把贾涉掩护到了后头。傔从首领低声道:“县尊,咱们还没有下马,只要一口气往二门冲进去,直接左拐出右角门……”
“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