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扼元 第4节(2 / 3)

开封府方面过于亲近,眼下两国交战,李大东不去派人剿灭他们,就已经手下留情了。

所以,自然就得靠着淮东那边的忠义军。

但忠义军正经组建至今,其实也才数月,其中还有很多复杂的背景。

比如忠义军本身就分作两股,有史相最近捧起来的红袄军“九大王”杨友所部,有先前应纯之和李珏两人收容的刘全、国咬儿所部,听说背后还有着四娘子杨妙真的支持。

这两家彼此有争夺,有利益纠葛和冲突。同时他们又与朝廷的地方管理时有抵牾。而所谓忠义军的征募过程,又事实上影响了御前诸军建康、镇江两个都统司的利益,偏偏临安行在又总有人拿着祖宗法度说话,动不动打着彼此制衡的主意,挑动矛盾。

这种纷乱局面,自然和史相脱不了干系。

史相公实在不是那种铁腕强人,他日常靠着平衡和拼凑度日,在军政事务上也是如此想法。所以哪怕是手下得力羽翼出外,也少不了彼此拆台。

这会儿李大东和赵善湘两人对视一眼,都想到了原本颇受重视,这会儿却眼看着要倒霉的应纯之和李珏,想到了去年还只是知县,今年振翅高飞直入青云的贾涉,想到史相的儿子史宽之、贾涉的儿子贾似道去年以来在真州、在安庆府不知鼓捣些什么……

这些人全都是史相的人,但有人已经倒霉了,却还拢着手里的兵员不放;有人正当红,却占着淮南的地界,让预定要在淮南大显身手的李大东和赵善湘不快;还有人自以为是史相的家人,就蔑视朝廷官员的权威。

当然最后一项只能私下想想,说是不能说出来的。

如今既然金军南下,不乘机削弱他们的实力,更待何时?

“我这就上书奏报,称淮南战事紧急,要统一驱使各部迎敌。”

“我先行文安庆府和真州!”

第七百二十四章 出马(上)

淮南那边的情况,章良朋不是很了解,他一方面得了行在那头十万火急的指令,要他在三江亭留住宣缯,交付史相的意旨;另一方面又有各色人等通过急脚飞递发来真真假假的消息。

啰啰嗦嗦地讲了许多,还是宣缯对朝局够清楚,从中听明白了关键所在。当下他毫不耽搁,立即登舟,喝令火急准备食水,立即启航。

说什么金军南下势如破竹?自从女真人入中原,他们哪一次和大宋争战,开头不是势如破竹的?

此前为了协助编练淮南新军杨友所部,宣缯去过好几次淮南,用各种途径打探过开封府方面的消息。

明摆着,开封和中都两地,互相视为叛逆,彼此不死不休。所以开封方面下属的重兵集团,包括西京抹捻尽忠所部、河东完颜合达所部、大名府路完颜永锡所部俱都全神贯注地抵着对面的定海军将帅,根本没法轻易抽调。

开封朝廷能动用的,就只是开封府周围新编练的十三都尉之兵。这十来万人也不可能倾巢而出,一次顶多出动了半数。

只用半数之兵,兵力所及却西起均州,东至安丰军,起码就是一千三百里的正面,说不定还会牵扯到利州东路一带……这是攻城掠地的模样吗?根本不是!

他们之所以势如破竹,是因为他们压根不和宋军在边境的重兵集团正面对上。这帮女真人是穷疯了,来打草谷的!

虏人本性如此,这情形早就在相府众人的预料之中,此时己方只需要坚壁清野,镇之以静,控扼咽喉要隘,便能轻而易举地待敌自退。

金军拿不下坚城,顶多攻克几个小县小寨。就是地方百姓倒霉些,被女真人痛杀一场,难免死伤数千,再被抢走几万石粮食,几万贯钱。

这是宣缯等人私下与史相商议大事,决定的应对策略。

京西南路和荆湖北路那一带,名臣赵方到处修建堡垒,扼守要冲,乃至在江陵府搞出了“三海八匮”的大阵仗,用的也是一样的策略。

策略本身毫无问题。

战事一旦发生,朝廷正好以此为由,继续推迟给开封府方面岁币发运,顺带着利用组建淮南新军的机会,把两淮防务狠狠地加强一通。

到那时候,女真人光靠抢掠都未必能挣得回动兵的本钱,越抢就越穷。开封朝廷要和中都打擂台,又不能少了开销,一旦老底子兜尽,他们迟早有向大宋服软的时候。

这样的策略高屋建瓴,把大宋的优势发挥到了极处,哪有出岔子的可能?

偏偏就出了岔子,而且是李大东和赵善湘两个出了岔子。

宣缯简直想不通,这几年史相往淮南派的人手不少,怎么一个个地到了那里就头脑发昏?真就是边地局面比中枢要难以应付吗?

先前应纯之和李珏两个,是利令智昏,擅自牵扯进了中都的政变。现在这两人已经成了周国公郭宁的眼中钉,史相一直在头痛怎么处置。

如今李大东和赵善湘两个,本来的任务是交付岁币,然后分别出镇淮西、沿江两个制置司,结果忽然发现金军南下,两人立刻惊慌失措……

慌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