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朝南的一面,则被专门腾出来停放车辆。
这些车辆是招讨司下属,专门负责运送补给的。车辆都被照顾的很好,有辆车的车轮坏了,刚被拆下来修理。因为负责修理的将士急于出外列队,几件锤子、凿子之类的工具被搁在旁边。
去年的时候,招讨司还很难动用这么多车辆向北运送物资,但今年以来,很多条曾经被废弃的道路,一点点地重新被踏勘出来。还有不少有实力的大商行主动出钱,拓宽了道路,全不费招讨司一点功夫。
大周朝的有力商行,背后多半都是大周的军人团体,所以在边疆防务上的协作一向不差。
另一方面,商人们无利不起早,他们这么做,自然是因为和草原贸易易往来渐多,无论收购马匹、畜力还是羊毛,抑或出售药材、茶叶、布匹等等,都能带来巨额的利润。
而招讨司这边,乘势扩张了运输物资的车队,给各地军堡输送的物资,无论数量和品种都大大增加了。
比如这几辆车,是十月上旬来到草原的。獾儿嘴军堡是最后一站,这一程送来的,主要是将士家属从各地寄来的书信和冬衣,另外,还有几坛咸菜,几坛猪油。
军队本身也有配发的冬衣,每年都有,今年比往年,还额外多了件毛织的毡袍。不过军士家属不放心,想要给丈夫或孩子更多点保障,也是理所应当。
大周军户有田地,有军饷,日子过得普遍富足。冬天备几件厚衣服,夏天备几件薄衣服乃至凉席、帐子,那都易如反掌。
倒是各地官府为了把这么多的包裹书信及时妥当地送到,费了许多力气。前后数年,军方不断抽调辅兵,专门负责输送,光是沿途往来不休的车辆,总数就超过一千辆了。
这几年里,有相当多的百姓从军,大部分都首先充入辅兵队伍,使得大周朝廷在册的辅兵人数渐渐扩张到十五万人左右。辅兵的军饷待遇大体是正兵的一半,可人数太多了,使得每年额外增加的支出高得吓人,朝中负责财计的臣僚无不头痛。
但军饷肯定是不能减的,待遇也必须优厚。无论正兵还是辅兵,只有享受良好的待遇,才能承受艰难的任务,保证良好的训练,乃至维持高亢的士气和忠诚。
忠诚这种东西,绝不会从纸面和嘴皮子上来。谁如果给出了脱离实际利益支撑的忠诚,一定是欺骗;谁如果想得到不需求实际利益的忠诚,那一定是发疯。
第八百八十三章 忠心(中)
当年郭宁在北疆从军的时候,天天听身边的叔伯长辈们痛骂金国朝廷昏庸,女真贵胄无能,连带着身处北疆界壕上的同袍们,也被骂得一钱不值仿佛这道耗资巨大的防线里充斥着的,全都是各种各样的废物、奸贼、叛徒和胆小鬼。
时隔二十年,郭宁回想起当时的局面,觉得心酸,又觉得有点可笑。
明昌年间,金国朝廷给北疆的供应尚属充分,这些叔伯长辈们能吃军粮、拿军饷,还偶尔能组成大队,深入草原劫掠蒙古小部的牛羊。当时他们可并没那么多抱怨,他们对自家的袍泽们,好像也挺有信心。
然而随着金国朝廷给付的粮饷日渐稀少,将士们挨饿受冻,越来越没打仗的精神。待到朝廷拿着比废纸还不如的交钞说事,军心便彻底崩坏。而郭宁身边的那些叔伯们,便是对此再悲愤,也不碍着他们撞见了蒙古骑兵转身就逃,不带丝毫犹豫。
当年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包括郭宁在内,如骆和尚、仇会洛等大周元帅在内的名将全都曾狼狈逃亡,不少人见蒙古人的身影就战悚不敢抬头的,更不要说提刀死战了。
难道说这些人都是废物?都是胆小鬼?
又或者,这些人都是朝廷的叛徒?处心积虑地联合起来,要把大金给毁了?
当然不是。
只不过金国北疆防务的策略,决定了这些人的表现,也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女真人的本族武力垮塌之后,在北疆只能保持巨大的兵力以压制局面。但维持如此庞大的兵力,本身就超过了金国财政能力的上限。头几年,还能靠着数十年积累勉强维持,待到老底子荡尽,渐渐供给不上,边疆驻军便愈来愈不堪用,人心也越来越涣散。
界壕防线崩溃的主要原因,固然是蒙古崛起。但就算没有蒙古人的威胁,这群数以万计的人精通战阵武艺却衣食无着,会作出什么事来?
郭宁这几年读书不少,总觉得当时金国的北疆防线,宛如北魏的六镇。人都是要吃饭的。一顿两顿吃不了饭,倒还罢了;一直吃不饱,再怎么忠心报国,也只有从痛骂叛徒,转为理解叛徒,最后成为叛徒了。
他绝不会让大周的北疆防线走上这条旧路。
所以中原和草原的联系必须紧密,商路必须通畅。
所以朝廷必须能从草原源源不断地获取利益,并把这利益持续投入到军队。
所以北疆的将士们要乐于在北疆服役,也得在北疆找到他们汲取利益所在,否则他们不可能乐于代表朝廷,维持对每一处屯堡周围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