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1节(2 / 4)

称汗的天命朝,其内宅尚无后宫之名。《满文老档》提到汗王的后宫时,多称为“han i hiwa”2,直译为“汗之院子”或“汗之庭院”。其妻妾名号等级即如《清史稿》所言:“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3基本按照当时女真贵族的妻妾体系进行称呼。如果以事实待遇进行区分的话,其妻妾等级可以分为嫡室(元妃、继妃、大妃、大福晋)、侧室(侧妃、侧福晋)以及庶妾(庶妃、庶福晋、小福晋)三个等级,其中,嫡室在同一时期内一般只有一位,侧室和庶妾则可以复数存在。至于《满洲实录》等书汉译本内曾出现的“后妃”等词汇,一旦落实回满文之原文,即可知均为后世修饰所致。如《满洲实录》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汉文本有“遂遣人迎后妃皇子”一句,满文则写为“niyala takirafi fujisa je be ganabu unggihe”4,直译为“遣人将福晋们、孩子们接来”,汉文“后妃”一词即满文“fujisa”一词,意为“福晋们”,其实并无“后妃”之称。

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称汗的天聪朝,虽然在《满文老档》等书汉译本中出现了“内廷”等词汇,但是依然属于后世翻译时所进行的修饰。如天聪六年(1632年)二月十二日,清太宗于“后宫”设宴,《满文老档》汉文译本称“汗

——————

1谨按,“二帝”指清太祖高皇帝与清太宗文皇帝;“三朝”指天命、天聪、崇德三个年号。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7册 ,第85页。谨按,本书所用满文均使用穆麟德夫式转写方案。

3《清史稿》卷214,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30册 ,第8897页。

4《满洲实录》卷7,《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1册 ,第331页。

集诸贝勒大臣于内廷筵宴”1,而满文本“内廷”一词则作“han i boo”2,直译为“汗之家”“汗之房”。至于妻妾名号等级方面,天聪朝虽然整体上因循了天命朝嫡室(元妃、继妃、大妃、大福晋)、侧室(侧妃、侧福晋)以及庶妾(庶妃、庶福晋、小福晋)三个等级,但是却明显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备三宫”“三福晋”等模式。这些模式究竟是源自汉地《礼记》等儒家经典,还是源自“三宫六院”等民间俗说,抑或只是发展自满蒙国主多妻制度,目前尚不可知。

到了清太宗文皇帝改国号为清,并且大规模仿照中原王朝建立制度的崇德年间,清朝后宫的制度则从“备三宫”“三福晋”发展为“崇德五宫”。虽然“崇德五宫”内部分为“国君福晋”“大福晋”“侧福晋”三个名分,必然有身份的差距,但是从事实上来看,五宫应该都有近乎嫡室的地位。至于那些没有被算入五宫的真正的侧室和妾室,则在官书中几乎不予提及。

总而言之,嫡室、侧室以及庶妾这种三等级划分,是清代入关之前汗王内宅的基本情况,也在入关之后一定时间内被宫廷所继承。此外,“崇德五宫”这种同一时间内多位嫡室的“多妻”“并后”行为,与后来清廷所避讳的“再醮”和“收继婚”都是清朝入关之前其后宫所持有的特点,应当引起重视。《清史稿》说“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3虽然有些夸大了崇德建制的制度明确性,但是也基本反映了当时制度开始建立、等级逐渐明确的整体发展趋势。

顺治一朝,随着清廷入关,对于中原王朝的制度接触的更加广泛和深入,直接导致其后宫制度愈发中原化。

顺治八年(1651年),后宫的舆服仪制建立。与此同时,在皇后之外正式设立了“皇妃”一级,并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增设了次于“皇妃”的“九嫔”一级。不过这两种等级都是先在制度上规定出来,并没有在实际中执行。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廷决定施行新规定的后宫等级制度,首先要册封东西二宫皇妃,其余“九嫔”等则暂时搁置。在后来的执行中,因为“东宫皇妃”孔四贞最终没能成为后宫主位,“东西二宫皇妃”也成为废案,只册

————

1《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618页。

2《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877页。

3《清史稿》卷214,第30册 ,第8897页。

封了一位“贤妃”。后来,这位贤妃得到了世祖顺治帝的盛宠,以至于专门为其增设了皇贵妃一级。正如世祖自己所说:“宫中庶务,曩皆后经理。尽心检核,罔不当。虽未晋后名,实后职也。第以今后(孝惠章皇后)在,故不及正位耳。”1这位皇贵妃即是孝献皇后董鄂氏,她也成为清代皇贵妃在事实上成为“副后”的缘起。

在庶妃方面,依然继承了入关前的习惯,由上至下有福晋(fuj)、小福晋(buya fuj)、格格()三个等级,反映顺治朝在高级后宫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