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除清宁宫国主福晋外,其余四宫均被赐予封号以及“妃”的名号。《满文老档》汉译本称她们为“东宫关雎宫大福晋宸妃”“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东宫衍庆宫侧福晋淑妃”“西宫永福宫侧福晋庄妃”,3原文满文却分别称为“hanciki aba fuj”“weshun aba fuj”“ijishn fuj”“fu jng”,4直译为“近处大福晋”“尊贵大福晋”“淑顺福晋”“端庄福晋”。即分为“国君福晋”“大福晋”“福晋”三个等级。
侧室、妾室和侍婢方面,以目前已知资料来看,与太祖时期相差不大。如根据内国史院档案记载,太宗庶妃纳喇氏在顺治十一年七月薨逝,在其祭文中,即以世祖顺治帝的口吻称她为“皇考之小福晋”5,原文满文作“buya fuj”6。而在康熙朝的档案之中,提及太宗后宫中有“小福晋”(aji fuj),应该即“buya fuj”的别称。另外还有“格格”(),地位在小福晋
————————————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木满文老档》,第20册 ,第705页。谨按,此汉译本为今人翻译。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1017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 ,第731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 ,第1063—1065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详编》,下册,第320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顺治朝满文内国史院档《缩微胶卷》》,第3盘。
之下,亦是对妾室的称呼。至于侍婢一级,由于在顺治十八年时已经正式承认其妾室身份,故而在后世档案中逐渐与妾室混同。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三月十三日,太宗的庶妃奇垒氏在慈宁宫薨逝。她生前的位分等级是“格格”,因其闺名为“德恩”(den),所以当时的档案内将她称为“德恩格格”(den )。在办理其丧仪的过程中,遗留下来不少档案,其中一些内容反映了太宗时期后宫主位等级的区别。
档案内记载,庶妃奇垒氏薨逝后,内务府原打算按照服三十匹缎格格之等级为她办理丧仪,而圣祖康熙帝对庶妃奇垒氏的位分记忆出错,想要将她按照顺治十七年(1660年)时薨逝的一位太宗小福晋(aii fuj)的先例办理丧仪。为确定庶妃奇垒氏究竟是格格级还是小福晋级,圣祖康熙帝特地让内务府去咨询原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图巴以及慈宁宫内苏麻喇姑等高级妇差。得到的回复为:
原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图巴称:“太宗时之小福晋系呼为小福晋,德恩格格系呼为德恩格格,(两者)并不相符。”
苏麻喇妈妈、哲库讷妈妈称:“德恩格格非系福晋,系称格格。小福晋者,系自太宗时已呼其为小福晋,福晋1之管领下有人三十对,服三十匹缎。德恩格格虽已分有管领,(却只有)人二十对,服二十匹缎。起居服用均未及福晋,只系格格等级。”2
由此可见,即使同处庶妃或妾室等级之中,具体位分等级不同,身份差异亦十分明确,绝不混同。这也显示出当时清廷后宫位分等级制度愈益严格化。
2-4康熙时期后宫位分等级
类别位分大类
崇德定制前位分称呼崇德定制后位分称呼附注
嫡室统称“福晋”
中宫福晋(dulibai
fuj)满:国主福晋(gurun i ejen fuj)
汉:皇后
——————————
1谨按,此处“福晋”应为“小福晋”的略称,而并非指位分上高于“小福晋”的“福晋”。
2《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三十年三月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原档案为满文,书中所用为作者自译,下不赘述。
类别位分大类
崇德定制前位分称呼崇德定制后位分称呼附注
并嫡统称“福晋”
西宫福晋
东宫福晋满:大福晋(aba fuj)
福晋(fuj)汉:妃
侧室侧福晋(ashan fuj)侧福晋(ashan fuj)推测
妾室存疑小福晋(buya fuj
aji fuj)小福晋(buya fuj
aji fuj)
统称“格格”格格()格格()
侍婢不明不明不明逐渐与妾室一级混同
同时,从崇德五宫的名号上,亦可以看到一些矛盾之处。例如,孝端文皇后作为皇后,称为国主福晋,从中原文化的嫡室唯一视角来看处于独尊的地位,其余四宫均只称“妃”,明显有着中原王朝制度的影响。但是,四宫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