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尊号,而没有封号或
————————————
1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满文编辑部编:《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97、98页。
2《恭拟大行皇后尊谥字样》,雍正九年,登录号:153951-001,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档案。
徽号。这种“皇后”尊号一般认为始于顺治八年世祖大婚,而在入关之前则称为“中宫大福晋”或“国主福晋”“国君福晋”。
皇后或后宫主位在成为皇太后之后,除了获得“皇太后”尊号之外,通常还会获得双字的徽号。这种尊号和徽号一般认为始于顺治八年二月,世祖尊封孝庄文皇后为皇太后,并恭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根据之后皇帝的尊崇,其徽号可以继续以双字的形式增加。例如,孝惠章皇后,顺治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圣祖即位,尊封为皇太后;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二十七日,恭上徽号曰“仁宪皇太后”;康熙四年九月,因迎娶皇后,加上“恪顺”两字;康熙六年十一月,因圣祖亲政,加上“诚惠”两字;康熙十五年正月,因册封太子,加上“纯淑”两字;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因三藩平定,加上“端禧”两字,累计徽号曰“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皇太后”。
皇后或皇太后崩逝之后,即按例获得谥号。其谥号由内阁拟出,呈与皇帝钦定。如之前所引《恭拟大行皇后尊谥字样》,即为孝敬宪皇后尊谥的拟定档案。清代皇后的谥号一般以“孝axxxxxxxx天d圣b皇后”为格式,其中“a”字为主谥,“b”字为所系帝谥,“c天d圣”则是每位皇后都有的固定词汇,只是“c”“d”用字有所区别,其余“x”字均为以双字为一组之“美名”。在拟谥档案之中可以看出,其中“a”字作为主谥最为重要,故而清代皇后多按“孝a皇后”或者“孝ab皇后”之格式称呼。例如,孝惠章皇后,在崩逝之后得谥为“孝惠仁宪端懿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之后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加上“慈淑”两字,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加上“恭安”两字,全溢为“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而在简称时,只称为“孝惠皇后”或“孝惠章皇后”。
清代皇后谥号的格式,早在入关前追封孝慈高皇后时便初步创设,后来因圣祖康熙帝给自己的元后孝诚仁皇后谥为仁孝皇后引发混乱,最终在雍正初年整齐划一。同时,清代皇太后获得谥号时,一般会参考酌用其生前之徽号。例如,孝贞显皇后,生前微号为“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崩逝之后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天祚圣显皇后”,其中“慈安裕庆和敬”六字即是徽号之缩略。
二、皇贵妃的尊号
清代皇贵妃作为当朝皇帝之后宫主位时,一般只有“皇贵妃”尊号,且因
当朝之皇贵妃在同一时间一般只有一位,故而无须给予封号以示区别。清代皇贵妃尊号始于顺治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当时将贤妃诏晋为皇贵妃,亦即后来的孝献皇后。
皇帝崩逝后,其皇贵妃成为皇贵太妃,通常会得到双字的徽号。1例如,圣祖的慤惠皇贵妃佟佳氏,在康熙朝为贵妃;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尊封为皇贵太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上徽号曰“寿祺”。但是,一般情况下,皇贵太妃的徽号与皇太后不同,不会被增加。
在皇贵妃或皇贵太妃薨逝之后,即按例获得谥号。清代皇贵妃的谥号一般为双字,由内阁拟出,呈与皇帝钦定。道光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当时的禧皇贵太妃(和裕皇贵妃刘佳氏)薨逝,内阁即呈奏:“恭照戚禧皇贵妃薨逝奏请赠谥一折。奉旨:依议。钦此。钦遵,移交内阁撰拟。等因。臣等谨拟清汉谥号字样,另折清单恭呈御览,伏候钦定。为此谨奏。”2又如,前述圣祖忍惠皇贵妃佟佳氏,以寿祺皇贵太妃的身份在乾隆八年(1743年)四月初一日薨逝,得谥曰“慤惠皇贵妃”。
清代皇贵妃的谥号有时会与其生前的封号有关。例如,孝仪纯皇后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二十九日以皇贵妃的身份薨逝,得谥曰“令懿皇贵妃”,其中“令”字即是其从嫔位到贵妃位时的封号。档案中也有相关反映,如《奏拟令懿皇贵妃令懿二字清文繙译》折中,内阁大学士舒赫德称:“臣等谨查令懿皇贵妃,令字清文原用rn,拟仍用rn。懿字谨拟繙fujurungga。”3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皇贵妃之尊号,在晚清时有一个重要变化,即在“皇贵妃”与“皇贵太妃”的区别上。清初时,对于先帝的后宫主位,一般是普遍加“太”字进行称呼,也以“太妃”进行统称。故而,在当时的语言习惯中,“皇考皇贵妃”与“皇贵太妃”寓意相同,在档案内亦可混写。但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宣宗崩逝,文宗即位,当时后宫内仍有仁宗的后宫如皇贵妃(恭顺皇贵妃)在世,文宗即尊封她为“如皇贵太妃”,将“皇贵太妃”作为正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