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4o节(5 / 6)

育有成年皇子之成妃戴佳氏、定妃万琉哈氏等位,还均处于庶妃之身份。此亦可见惇怡皇贵妃颇获圣祖宠爱之一斑。

2《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78,康熙五十七年四月丁酉条,《清实录》,第6册 ,第730—731页。

3《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清实录》,第9册 ,第139—140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卷2,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丁巳条,《清实录》,第7册 ,第50页。

5《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雍正十三年九月戊申条,《清实录》,第9册 ,第174页。

自汉文喻意,满文方面未作意译,仅音译作“ho”1。至乾隆年间,当时制度规定后宫主位封谥之满文必须意译,故而将惇怡皇贵妃之封号重新意译作“hwaliyasun”2,意为“温和”“和谐”。乾隆朝时,惇怡皇贵妃的徽号为“温惠”,满文作“negiyen fulchun”3,意为“温和恩惠”。谥号为“惇怡”,满文作“jgji urgun”4,意为“稳重喜庆”。

三、良妃

[简介]

圣祖良妃,正黄旗包衣觉禅氏(卫氏、魏氏),内管领阿布鼎之女,名双姐。康熙元年生。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参加挑选内务府秀女被选中,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入宫。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生第十六子允禩。其间位分等级不明。康熙二十八年,晋封为嫔级。康熙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诏封为良嫔。同年十二月十七日,以内阁学士席哈纳为使,册封为良嫔。康熙四十八年左右,晋封为妃级。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二十日薨,年五十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奉安景陵妃园寝。5

[家族背景]

圣祖良妃出身正黄旗包衣觉禅氏,《圣祖仁皇帝实录》中记为“卫氏”,《皇清通志纲要》则记为“魏氏”,6可能均为其家族所使用之汉姓或是档案上之误写。7觉禅氏是满洲的一个小姓氏,散居满洲各地。根据《八旗满洲

————————————

1《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四十三年四月二十一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2《呈各皇帝位下妃嫔清单》,道光二年,档案号:03-2817-0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为列祖列宗册封妃嫔字号事咨覆》,嘉庆六年正月,档案号:03-0197-3622-0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为抄送制造惇恰皇贵妃神牌并刻字填青及奏派大臣行礼事宜原奏事致内务府等》,乾隆三十三年十月,档案号:05-13-002-000021-01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谨按,根据《陵寝事宜易知》记载,良妃于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内奉安景陵妃园寝。而根据乾隆三年景陵妃园寝所报人员沿革之奏折记载,良妃于康熙五十一年奉安景陵妃园寝。目前仅根据康熙朝内务府《奏销档》记载,确知良妃金棺于康熙五十一年四月送往景陵妃园寝,具体何时奉安,尚有待今后继续发掘史料。

6弘旺:《皇清通志纲要》卷4,清钞本,国家图书馆藏,第84页a。

7谨按,一方面,在清初的时候,满洲姓氏被略写或者改写是常见之现象。如孝献皇后董鄂妃,在《世祖章皇帝实录》中便只写为“董氏”。另一方面,不同于外八旗人的习惯,内务府三旗包衣本身即有使用单字汉姓作为简称之习惯,如大学士英和家族,出身正白旗包衣管领下索绰络氏,其家族从清初一直自称为“石氏”。类似这样的单字汉姓,在清代(转下页)

氏族通谱》记载,良妃家族入旗的始祖名为瑚柱,世居佛阿拉地方,在天聪年间入旗,被编入正黄旗包衣,仕至膳房总领。瑚柱之子名为都楞额,仕至内管领。都楞额生有三子,第一子名为都尔柏,仕至内管领;第二子名为塔布鼐,仕至膳房总领;第三子名为阿布鼐,仕至内管领,在康熙八年去世。这位阿布鼐即为良妃之父。根据谱牒记载,阿布鼐生有两子,第一子名为阿林,仕至内管领;第二子名为噶达珲,仕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分别是良妃的胞兄及胞弟。1

康熙五十三年时,由于谋求储位等事,圣祖与允禩之间产生严重矛盾。根据《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圣祖在给诸皇子的朱谕中申斥允禩称:“允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2原档案则更为明确,写为:“ sy sereng i s jckui usi fihun hehe suwang jiye de banjihang”3意为:“胤禩,系朕辛者库之十分低贱之女人双姐所生。”所谓辛者库,为满语“s jcku jetere aha”之音译简称,意为“食口粮之奴仆”。在清代八旗包衣体系内,根据所属组织的不同,包衣旗人可以分为旗籍属于包衣佐领的“佐领下人”与旗籍属于包衣管领的“管领下人”两类。其中管领下人内还进而分为两类人丁:一类与佐领下人相比只是所属组织不同,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