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路,看样子老头儿还真是风雨无阻,今天朱光遣身边竟然还多了个金发卷毛小哥。
卷毛小哥身高一米八多,跟在身高还不到一米六的老朱头儿身旁,有种莫名的喜感。
燕大一直都有外国留学生,平时在校园里时不时就会看到,不过林朝阳平时在图书馆很少能看到这群人的身影。
上课的时候,林朝阳听中文系的学生在讨论要不要去工人体育馆看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演出。
这两年中美外交处于蜜月阶段,前段时间老人家刚刚访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将迎来全面交流,波士顿交响乐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访华演出。
乐团先是在3月15日抵达了沪上,在沪上交流、演出了两场之后,又飞到了燕京,前几天报纸上就已经在报道这则新闻。
这些年国内的文化活动交流并不多,作为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之一,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演出通过媒体的渲染在民众当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你能搞到票吗?”林朝阳问梁佐,刚才就他讨论的欢。
“得抢才行,不好说。”
看个交响乐团演出还得抢票,这也就是前些年老百姓精神生活过于贫瘠的后遗症。
林朝阳是想请陶玉书去听听音乐会的,他们夫妻俩平时很少有出门约会的机会,既然票不好抢那就算了。
蹭完课,林朝阳顾不得吃饭,先回图书馆。
刚一走到前台,就见胡文琼正跟一个老外鸡同鸭讲,老外正是林朝阳早上看到的那个金发卷毛小伙子。
燕大图书馆有不少高学历人才,其中不乏会讲英语的,胡文琼的英语也不错,但却是哑巴英语。
小伙子的汉语也不熟练,发音不太标准。
两人各说各的,胡文琼急的额头直冒汗也听不明白,正打算去找人。
林朝阳听了好一会儿,艰难的辨别出,说道:“胡姐,他好像是要找《金瓶梅》。”
“庆彭妹,怼怼怼!”
老外的散装中文儿这会伶俐了不少,说着还要上来跟林朝阳击个掌,这做派一看就是老美来的。
林朝阳的英语也就是四级水平,不过好在后世实用的机会较多,还算说的过去。
磕磕绊绊的跟老外交流了几句,才知道他确实是美国来的留学生,英文名叫atthew ouw,他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毛天赐。
“你可以叫我阿毛。”
阿毛?
林朝阳跟他握了握手,这个名字挺好,配合上毛天赐的发型,很形象。
第58章 培养一位国际主义战士
阿毛是个开朗的美国小伙子,原本是在美国上大学,有一天他无意间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一本《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创作的纪实文学,1937年首次在英国伦敦出版,内容记录了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的四个月时间里在中国西北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如实的报道了我党、我军的各种情况。
一经出版,便在西方世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这本书打破了西方的新闻封锁,让很多西方人看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土地上,还有一群拥有强大使命感的人在为这个古老衰败的国家百折不挠的奋斗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国际舆论对国内的偏见。
看过《红星照耀中国》的阿毛深深的被书中所描写的国家和人民所打动,于是决定到中国来留学,如今是燕大历史系的大一新生。
等着找书的功夫,林朝阳和阿毛聊了一会儿,已经把他的信息都摸的差不多了。
这不是林朝阳故意套话,而是阿毛的话有点密,自己就把情况给交代了。
“阿毛!”
两人正说话的功夫,不远处有人叫了阿毛一声,“你怎么跑这来了?”
来人是个瘦高青年,见到林朝阳,两人均是一愣。
原来也是历史系的学生,叫刘惠民,过年后他们几个学生还组团到陶家拜过年。
知道林朝阳是陶教授的女婿,刘惠民格外客气的寒暄了几句。
勺园是燕大留学生的聚集地,用燕大学生的说法,那里面五彩斑斓的,跟个小“联合国”一样,刘惠民现在和阿毛住在勺园的同一个宿舍。
刘惠民看到《金瓶梅》的一瞬间,惊叫了一声,“阿毛,你怎么能看这个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