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49节(1 / 2)

他身为兵部尚书,体恤将士不是很正常吗?

他身为兵部尚书,熟读兵书,顺水推舟推一把兵家,承一个孙家的情,不好吗?他总得给后代筹谋不是?孙家,也不会拒绝一个兵部尚书的交好。

夏渠的心思,相熟的同僚能猜到几分,但也就调侃一下,不会多加插手,谁让人家位置在那儿呢。

当下更关心的,还是天幕。

【他们不再是只能躲在家里的“废人”,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外出做工,他们不需要怜悯。】

【而当有一个残疾的士兵走出家门,自然会有无数个跟上,渐渐的,普通百姓也会习惯,当残疾者与百姓能和谐地相处在市集,怎能不说是儒家大同社会的一种外在表现呢?】

“圣不在其名,而在其行。”

“有此圣君,堪为中原之幸。”

“弘德帝虽在天幕中看似偏向法家,实则还是仁德为本,大善!”

“嗤,那太子也将荀子给法家了。”

“可不是,把荀子给了法家,还让你们名家去当讼师给法家作配,对法家可这好啊~”

“嫉妒我们强强联合了?”

“……满口胡言。”

“我说,经业书院马上就要开课了,你们这样让学生瞧见了?你们不怕丢人?”

“……”

“看天幕!”

【通过税收等福利政策,让民间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其一,朝廷也没有干看着,还记得前几期有提过的采风使吗?

采风使到后期,有一半都是退役的伤兵。】

“采风使?这可是个劳累的活计。”

“不过,算是吏,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若是长久如此,那在外面看到残疾者,倒是要思量一下对方是否是采风使,从而逐步影响社会风气,普通的伤残百姓,或许也能渐渐得到更多的尊重。”

“这倒是好事,且上过战场的士兵,责任感总是有的,还有导员的教育,他们的确有能力担任采风使。”

就是……

“朕好像记得,后面有皇帝,停用采风使了?”

元泰帝脸色有些黑,现在看来,采风使不仅是为了视察民间民情,更是安抚退役的伤兵,给予他们的后路,后面的皇帝在干嘛?

将采风使停了,这些退役的伤兵如何安排?福利一旦开始,又怎么能停止,怎么敢停止?还过不过安稳日子了?要不要民心了?

但是再看一众官员凝重但没有反驳的模样,还要什么答案?他没记错,这是真的!

“九弟打下的底子可真好啊,禁得起这么折腾……”

看,连楚王都能看明白!元泰帝更气了!

而天幕还在继续,其内容与老大人们推测得相差无几,只是相差的部分,就有些出乎意料了。

【这些底层出身,从战场拼杀的特殊采风使,既能很好的融入民间,与百姓交流,又能在与百姓的交流中,影响着民间的风气。】

百官:嗯?不对劲!

【怎么影响的呢?比如和乡亲们聊在兴头上了,看到乡亲家里有小孩儿,诶,为感谢乡亲的款待,我教小朋友一两招防身术吧!】

“防身术?”

“战场上活下来的老兵教的把人杀了就算防守成功的防身术吗?”

姜衡心想:怎么不算呢?

【乡亲们肯定愿意呀,不学白不学,如果以后被征兵了,多会一点,保命机会就大一点,就算不去当兵,手上招式多一点,自己也更安全不是?】

【这还不算,古代外出很难的,一个村子大家都是熟人甚至族人,村里消息传得快。

所以,有时候教一个,意味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弟子教弟子的情况,效果其实一般,但你就说有没有效果吧?

有时候碰到几个小孩儿在一起,还干脆一个也是教,一群也是教,懂了吧?

所以大家明白大梁的民风为什么会尚武又彪悍了吧?】

“这这这……这不好吧?侠以武犯禁,一个个的都这样教,管理岂不是成了大问题?”

姜衡也不禁点了点头,“所以律法也应该相应进行跟进。”

而不是停滞不前。

【也应了弘德的年号,朝廷对外弘扬仁德,民间对内发扬武德。】

好一个对外弘扬仁德……

“德服四海,民生安定,臣,贺大梁千秋——”

“臣等,贺大梁千秋——”

至于天幕所言,大梁四百年,谁会在这个时候提起呢?

就是姜衡都不会,他只是活泼,不是蠢。

【而长此以往,这些退役的伤兵,民间采风使的名声也传扬了起来,士兵们连带着得到了名声,加之在导员与军中待遇的两相加持下,也有了更多的“包袱”,不愿轻易损伤自己的名声,军风提高了一大截,军民关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这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