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家里没有小孩子,自然不会有这些东西,拨浪鼓摇晃时声音清脆,杨冬湖觉得新鲜,那摊主才笑吟吟的问他需要什么。
杨冬湖挑了个布老虎,还有摊主手里的破浪鼓也一并买了回去,一样两份,是准备让朱家顺带回去给朱一程未出世的孩子。
还有衣裳料子,出不了正月他家娃娃就该出生了,在肚子里不知男女,杨冬湖买了匹红颜色的,刚好才过了年喜庆,红色男孩女孩都能穿,挑不出错,那些哄孩子的玩意儿就更不会分男女了。
他们自己家里朱翠兰给娃娃缝的小衣裳什么颜色都有,赵洛川买布料的时候也是红蓝不忌,只要是好看的颜色就行。
赵洛川找了好几个地方,才寻着和赵方初那个手炉差不多的样式,也是里头装木炭的,比汤婆子贵的多。
不过只要暖和,冬天不会让夫郎冻手,贵点就贵点儿,他也不心疼,答应给杨冬湖糊纸灯笼,家里没有纸,从前用来糊窗的桐油纸倒是还有,不过因为要在上头写名字,桐油纸便用不得了。
读书人用来做文章的纸贵,赵洛川没买太多,够糊一个灯笼的。
食楼里过年也打了烊,门口挂着一块大大的牌子说要过了初六才会开门,门口卖肉饼的摊子但是一直都在,赵洛川买了两张饼给二人垫肚子,街里头太挤,他们只在外头远远的看了一眼,没往里去。
就这么转了一会儿杨冬湖有些累,脚腕子都开始发酸,幸好他们出来的时候推上了板车,要不然这么远的路,杨冬湖走肯定是走不回去了。
板车碾过雪堆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杨冬湖坐在车上清点买回去的东西,那叠子纸他也看见了,一想到这么好的纸要用来糊灯笼怎么看怎么觉得浪费。
杨冬湖想,到时候得多写几个字上去,才不白白枉费这么好的纸张。
过了初八,几乎就没什么亲戚走动了,年中的忙碌才过,大多数人都清闲下来,等着过了正月十五开始着手农忙。
朱翠兰入了腊月就不得清闲,过了年更是,给杨安锦的聘礼都准备好了,说好的二十两聘礼已经给了五两,剩下的十五两也早早地就存好了。
送聘的大红箱子是一对儿,去年已经抬去了一个,还有一个等出了正月跟着所有的聘礼一块儿抬去。
她已经帮赵洛川操办过婚事儿现在也算得心应手,花轿和唢呐去年就跟人商量好了,也已经付了银钱。
喜宴也按照赵洛川那时候的油水一点儿不差,自己儿子一辈子就这一次大事儿,朱翠兰当然不会马虎,同一家办事儿,也不能相差太多,叫别人看去,还以为她不待见新媳妇呢。
赵方宇的那四床喜被还在全福婆手里,朱翠兰挑了个好天儿,包了喜钱把被褥取了回来。
全福婆上次在赵家帮忙,朱翠兰就没短缺她的好处,是以她这回更加用心。
还有存在木匠家里的床,柜子,盆架子一水七零八碎的,趁着家里汉子都在,她赶紧把东西都拿了回来,要不然等出了正月人一忙起来,且得顾不上他们。
李子鸿自从跟着赵河学手艺开始,磕了头认了师傅,一直勤勤恳恳,肯吃苦一直不曾懈怠,赵河对这个踏实的年轻人很有好感,替他拉了不少活儿,现在李子鸿也已经是个正经手艺人了,不仅能养活自己,比以前种地赚的多,手里也存了钱等着娶沈然。
他对赵河感激不尽,但凡赵家有点儿需要用得着人的,他跑的是最快的一个。
这次又去木匠家里,他们拉的板车比上回还多一个,大件小件往家里运,村里人过年吃的好也没堵住那张喋喋不休的嘴,给一众人看的那叫一个眼红。
朱翠兰要新得儿媳妇高兴坏了,才顾不上跟他们瞎白话,赵洛川那时候只请了村里的人还有一些相熟的,席宴上桌数就不显的多,但朱翠兰不同,她娘家亲戚多,光是接待他们,就得分出五六桌。
上回赵洛川杀了一整头猪,吃到后头还剩下不少,朱翠兰暗暗盘算了,一头猪怎么够了,况且家里两个汉子过不几天又要上山,到时候带下来的猎物也能出好几盘子肉菜,阳春三月天气回暖,到时候用不完还是存不住。
等她准备好了所有的事儿,一晃就到了十五,过了十五就没什么年味儿了,趁着最后一天,朱翠兰把过年的炸货全都做成了菜,几口人在一起好好热闹一番。
第268章 十五的花灯
糊灯笼不是难事,赵洛川以前也糊过,熬一锅贴春联用的米浆,一层一层的慢慢糊满四周,不漏缝隙就可以。
赵洛川先糊了一层打底,而后将之前买来的纸展开铺平,他小时候上过学,有一整套的笔墨,他从杂物堆里重新翻找出来,咬着笔杆冥思苦想半天。
杨安辰那些文绉绉的话他可想不出来,用自己的粗人脑袋想了半天,最后写了个岁岁平安,反正是那么个意思,心意到了就成。
书写二人名字的时候赵洛川把杨冬湖拉着一起,自己站在他的身后握住他的手,一笔一划在纸上写的认真。
杨冬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