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
嬴政简短地吐出两字,随手将另一叠奏折往女儿跟前挪了挪。
“你自己看吧。”
自己看就自己看。
知韫当即将那一叠奏折拿来阅看,但翻了几本,见都是嬴氏宗亲子弟上的请求逐客的奏疏,就没了兴趣。
“说说你的想法?”
见她大致了解,嬴政便问道。
“阿父还没钓完鱼吗?”
栎阳公主仰头,忧心忡忡,“既然李师上了谏言,可见咸阳多风言风语,如此,怕是引六国客居之人人心惶惶。”
算算时间,荀子应快到了。
这位虽是儒家,却是和孟子齐名的喷子,脾性可绝不会好。
“钓鱼?”
嬴政微一思索,就知晓这个词的意思,心下满意,却不由笑着问她,“你怎知我在钓鱼?”
“这还用说么?”
知韫翻了个白眼,“正如李师谏书中所言,远至由余、百里奚,近至商君、张仪、范雎,虽为六国客,却为强我大秦基业立下大功,这个道理,连我都晓得,阿父如何能不明白?”
那也太小看秦始皇!
“就他们肚子里那点子花花肠子,当咱们眼瞎,看不出来呢!”
知韫哼了哼,“从前倒是没见着他们,如今嫪毐叛乱而死,吕师亦辞去相国之位,倒是一窝蜂地冒出头来。”
吕不韦已经辞去相国之位。
前段时间嬴政抽空带着她去拜访了蔡泽,如今他和吕不韦都已经走马上任栎阳公主傅一职。
显而易见。
面对权臣的缺位,有些嬴氏宗亲忍不住想摘嬴政的桃子了。
想得还怪美的。
春枝暮 史记里说《谏逐客书》是因为郑国的间客身份暴露,但我觉得,以政哥的行事风格,不可能看不出来重用六国才智的好处,他也不太像是会因噎废食、因小失大的人。
第822章 大秦(36)
“是么?”
嬴政神色愉悦,俨然对自家女儿的敏锐十分满意。
“其实他们所言,未必不对。”
他指尖轻点漆案,缓缓道,“水工郑国,乃是韩国所遣之间客,入秦只为施以疲秦之计,此事证据确凿。”
忽略李斯略沉重的神色,嬴政笑吟吟看向女儿,“郑国辜负寡人与先王信任之事暂且不提,人心难辨,入秦的六国之人甚多,或许其中不少是领命而来的间客,与其耗费心力一一分辨,不如驱逐算了。”
“阿父,不要吓唬人嘛。”
知韫慢吞吞道,“这种损己利人、资敌益仇之事,以阿父的英明,是绝对不可能做的啦。”
秦国真这样做,六国得笑死。
“那不英明,就可以做了。”
嬴政点点头,带着几分玩笑意味地看向李斯,“寡人英明否?”
李斯:“……”
这让他怎么回答呢?
说王上不英明,这绝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说王上英明……
他着急慌忙写啥谏书?
“王上雄才大略、任贤使能,乃天纵之英明主,是臣妄议。”
咳,有点不稳重了。
“哎呀,不至于不至于。”
知韫笑呵呵打圆场,“这如何能算妄议呢?就事论事嘛。咱们大秦最是包容,可从来不讲究什么拒谏饰非。”
也能理解李斯。
好不容易得了秦王重用,正要施展抱负,却遇上这事儿,见识过隔壁六国的物种多样性的李斯不免心忧。
而且吧……
就她爹手下的这群臣子,外斗很内行,内斗么……是能被赵高跟胡亥这二位卧龙凤雏一波送走的程度。
只能说还得多练。
“别的不说,李师的这篇谏书就写得很好嘛,字字珠玑。”
知韫笑夸,“日后定有不少学子颂此雄文,既赞李师才华洋溢,亦羡李师有阿父这般主君,明君贤臣、相得益彰,勠力同心、共襄大秦。”
毕竟,隔壁六国的类人生物们大概率是听不进去谏言的。
蒙毅默默给栎阳公主点赞。
瞧瞧人家这语言艺术,一夸就是夸两位,听着多悦耳啊?
蒙中郎觉得,有栎阳公主在,绝对不必担心有郭开后胜之流在秦王跟前得用、祸乱秦国之朝纲,毕竟……
他们的套路都out了。
在秦国想混出头的难度越发大了,不如去隔壁六国好就业。
李斯听得红光满面,看向上首的一大一小二位主君的眼神都泛着光芒,行稽首礼,感怀道,“臣李斯,愿为牛马走,辅佐王上,创千古未有之功业。”
看,这个都激动得昏头了。
——蒙中郎如是想道。
李斯并不知道蒙毅在腹诽,知道了也会觉得他是在嫉妒。
谁有他命好啊?
主君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