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此段钮祜禄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2《清史稿》卷214,第30册 ,第8925页。
3《奏为贞嫔各位应得分例器皿什物等项什物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234册 ,第98页。
[宫廷生活]
孝贞显皇后入宫之后,住在钟粹宫。1在文宗立其为后时,称其“质秉柔嘉,行符律度。”2清宫太监也回忆说她“性情温和,善让不争”。3可见孝贞显皇后是一位性格温和,比较慈蔼的女性。不过,孝贞显皇后的身体一直很弱。刚入宫的时候身体就不是很好,患肝胃饮热,4还有闭经的现象。5当时民间有“跛龙病凤掌朝堂”6之说,即是讽刺文宗的跛足7和孝贞显皇后的体弱多病。
孝贞显皇后虽然得到了文宗的敬重,但是一直没有生育子女。之后随着文宗的崩逝,与孝钦显皇后一起被尊为皇太后。后来经过祺祥政变,先移居到绥履殿(养心殿东耳房),8之后随居长春宫、钟粹宫、宁寿宫、慈宁宫,9开始了垂帘听政的生涯。同治十年(1871年)时,因为穆宗大婚在即,则搬回钟粹宫居住。
关于孝贞显皇后与孝钦显皇后两宫的关系,民间野史有着种种猜测,多数认为两者经常钩心斗角,充满矛盾。而在当时官员阶层的记录中,则认为两宫皇太后关系还算融洽。薛福成在《庸盦笔记》里描述孝贞显皇后以及她与孝钦显皇后的两宫关系:“慈安皇太后以咸丰初年正位中宫,当时已有圣明之颂。显皇帝万几之暇,偶以游宴自娱,闻中宫婉言规谏,未尝不从。外省军报及廷臣奏疏寝阁者,闻中宫一言,未尝不立即省览。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旋蒙恩眷。显皇帝幸热河,逾年龙驭上宾。当是时,肃顺专大政,暴横不可制,太后与慈禧皇太后俯巨缸而语,计议甚密。于是羁縻肃顺,外示委任,而急召恭亲王至热河,与王密谋两宫及皇上奉梓宫先发,俾肃顺部署后事。既至京师,则降旨解肃顺大学士之任,旋革职拿问,遂诛之。
————————
1《奏为钟粹宫交出女子因笨情形事》,咸丰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档案号:05-0772-0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文宗显皇帝实录》卷63,咸丰二年六月丁亥条,《清实录》,第40册 ,第838页。
3信修明:《宫廷琐记》,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第8页。
4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738页。
5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742页。
6谨按,据说文宗咸丰帝曾经在南苑坠马伤股,虽然经过正骨医生治疗,但是终生微跛。7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页。
8王先谦:《东华续录》同治一,清刻本,第57页b。
9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21—24册。
10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25册 ,第12808、12809页。
肃顺素蓄异谋,以皇太后浑厚易制,故忍而少待,不意其先发制之。临刑时,颇自悔恨云。于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首简恭亲王人军机处议政事。当是时,天下称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错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时谐访利弊,悉中窍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然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西宫太后性警敏,锐于任事,太后悉以权让之,颓然若无所与者。后西宫亦感其意,凡事必谱而后行。毅皇帝孝事太后,能先意承志,太后抚之亦慈爱备至,故帝亦终身孺慕不少衰,虽西宫为帝所自出,无以逾也。”1清宫老太监也回忆说:“(孝贞显皇后)她的智虑较东老佛爷有特殊的决断。”2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宫皇太后倒是十分互补。至于矛盾,两宫皇太后长期共事,肯定有意见相左的地方。比较突出的即给穆宗选择皇后的问题上,孝贞显皇后支持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孝钦显皇后支持淑慎皇贵妃富察氏,但是她们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原本两宫皇太后的协调方法,是身体较为健康的孝钦显皇后处理日常政务,身体较为病弱的孝贞显皇后协同处理重要政务。结果光绪六年(1880年)至光绪七年年初时,孝钦显皇后患了痢疾,病势沉重,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3孝贞显皇后只能暂时独自处理大小政务。本来身体就病霸的孝贞显皇后,在独自处理大小政务一年左右之后,便于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崩逝。
孝贞显皇后的崩逝是十分突然的,德宗在上谕中提及:“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